魏藻德一声长叹,碰上这样的主只能是自认倒霉了。接下来的几天,魏藻德可是被折腾的够呛。先是要在赵信的监视下,召集门下的御史言官们面授机宜,一个个嘱咐到位。
而后还得找准时机,拉上东林党的同僚在崇祯面前多替魏渊美言。那些之前还喊打喊杀准备致魏渊于死地的言官和东林党人,在魏藻德这一百八十度态度大转弯之下各个被弄得措手不及。但既然首辅发话了,他们只能照办。一时间朝堂之上关于魏渊的弹劾奏本一下子便销声匿迹了。
不仅是京城官场,就连辽东的洪承畴也频繁有奏报而来。内容无一不是报捷的,自从皇太极中风,多尔衮、豪格分兵退回沈阳之后。辽东明军以锦州为大本营,以义州城为前哨站,频频出击,收复周边城寨三十余座,在奏报中,洪承畴将功劳绝大多数都是归于了魏渊。
双管齐下,即便是崇祯心头再有疑惑,在朝堂内外口径如此一致的情形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对魏渊的态度了。就在崇祯左右摇摆之时,魏渊的一封亲笔奏疏被司礼监给呈了上来。
已过立春,尽管紫禁城内积雪尚未全消,但严冬的寒意已经大大削弱了。王承恩双手捧着魏渊的奏疏,小心的走入了东暖阁内。
“皇爷,魏渊的奏疏。”
崇祯正伏在案头批阅中原旱灾的奏折,听了王承恩的话将头抬了起来。
“魏渊?是军报吗?”
“回皇爷的话,不是军报,是一般奏疏。”
“不是军报,他能奏报些什么?”
“皇爷,您这几日用眼过度,要不奴才念给您听吧。”
其实王承恩打心眼里是感谢魏渊的,因为魏渊才有了辽东短暂的安宁,使得崇祯能够少些烦心事,因此从感情上王承恩也希望崇祯能够认可魏渊。
崇祯转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
“你给朕捏捏肩,朕自己看。”
王承恩不敢怠慢,立刻将奏疏捧到崇祯面前,挽起袖子给崇祯捏起肩膀来。
以前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王承恩就服侍其左右,捏起肩来自然也是力道刚好。崇祯闭目养神了片刻,便拿起桌上的奏疏来看。
魏渊的奏疏内容并不长,文中大意也简单明了。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我想回家,我不干了。”
崇祯又仔细看了一遍奏疏,而后轻轻的把它放回到龙书案上,心情略有复杂。
一方面,原本他就有意将魏渊从辽东撤回,毕竟战场之上只能用一个主帅,相比于魏渊,崇祯还是对洪承畴更放心一些。
可另一方面,这次辽东会战,魏渊居功至伟。如果战事刚刚结束就将他召回京师,难免会让天下武将寒心,以后谁还会舍命报国呢。
思前想后,崇祯在奏疏上批复道“留中不发”。所谓留中不发,其意思就是奏疏皇帝已经看过了,但对其内容不好说同意,也不好说不同意,也就是保留意见的意思。
王承恩将这一切看在眼中,他本想出言劝说两句,可一想到崇祯的性格,他将已经到了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
转眼间已近四月,即便是在辽东,冬季的寒意也开始正在渐渐消退。一支规模巨大的船队正穿梭于无尽的大海之上。
强劲有力的海风阵阵吹过,猛烈地摇撼着船帆。尖锐的吼啸之声,阴沉低垂的天空,原本就深不可测的大海,此刻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水手们在甲板上忙碌而有序的工作着,一声声吆喝让人稍感心安。一位身形高大的青年将军,一边注视着手中的海图,一边时不时的观察一下海面。他的鼻梁挺拔,双唇由于认真而紧抿着,倍显坚毅。脸庞线条分明,硬朗而英俊,眼神之中透着凌厉之色。
一位副官快步走上指挥甲板。
“侯爷,前面就是岛屿了。”
查看海图的正是大明安东侯魏渊,听了副官的话,他点点头道:
“通知弟兄们进入战斗戒备,这里深入满洲腹地,不可掉以轻心。”
“是!”
魏渊放下海图,举起“千里眼”瞧看,海天相接之间,有陆地的影子已经若隐若现了。
由于魏渊上书朝廷请求回京迟迟没得到崇祯的答复,他便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安排一下辽东的军事布局,以备不时之需。
拥有着强大的舰队,魏渊首先想到的就是仿照毛文龙割据皮岛的战略,利用满洲人不善水战这一有利条件,开发出一块海上根据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