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嘉佑六年十二月初一,这是大朝会的日子,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大会,和接下来嘉佑七年的相关工作安排。
不过对于如今的大宋君臣来说,什么总结和未来计划,都不上现在的对夏之战来的重要。
从九月十五日到十二初一这两个半月时间里,前线的军情是每日数发。
无论是好的坏的,韩明似乎都没有选择隐瞒,统统传给京兆府的薛向,然后再由其转呈朝廷。
如此麻烦的流程,反而使得军情信息大幅流转到民间。
这样一来,单单永兴军一路,就掀起了巨大的舆情讨论。
老百姓多年被边境压力压垮的背脊一下子挺了起来,甚至有了参军光荣的流言蜚语在民间传开。
薛向为了应付内部各方的问题,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前线的近十万大军如同吞金兽一般,每天砸下去数不胜数的粮草军需。
不过好在自家经略未雨绸缪,以军改为名,提前向朝廷申请了两倍以上的军需,这才堪堪堵住每日的缺口。
看着手中主簿递交的各州府县的捐献报表,不由得眼角抽动,暗暗骂道:“这帮乡绅土财主,果然一个比一个富得流油。”
“他娘的,要是能把这帮孙子全查抄了,别说十万大军,就是二十万、三十万,老子也能支撑前线打下去。”
不过想归想,这帮所谓的乡绅土财主,可都是大宋王朝,或者说整个封建社会的基石。
地主阶级,这是古代封建王朝绕不过去的一个阶级。
在没有极其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诞生新的阶级情况下,那么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比较先进的一批人。
“大人,这是永兴军路各州府县前期‘主动捐献’的一批粮草物资,随后第二批和第三批我等正在‘积极洽谈’当中。”
身为薛向一手提拔的转运司主簿,郭霖一直属于勤勤恳恳那一类人。
本以为随着自家转运副使升为正使,自己也能够往上爬一爬,结果朝廷空降了个能力强、背景强的狠人,导致自己什么都没捞到。
而随着自家大人的倒戈,现在整个永兴军路成了一言堂,不过好在无数的功劳业绩还是落在了自己的身上。
这段时间忙得脚不着地,就是为了之前关于永兴军路之内“各地乡绅士族支援前线”一事。
这不,前边都开打了快三个月了,这边的第一批物资才从这帮地主老财和文人士大夫手里抠出来。
“行,你办事我放心。”
被郭霖一句话给叫回神的薛向拍拍文书。
“不过大人,现在各地因为‘捐献’一事,有点人心浮动...”
郭霖还是把自己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汇报了上来。
“嗐,这种事我早就能猜到了。”
“总之,让各地的厢军衙门时刻警备,记住一点,无论天大的事儿,都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再说。”
“若是有不长眼的,想跳出来,直接按通敌叛国罪,就地绞杀!”
薛向说到最后一句,眼神微沉,淡淡的杀意从其身上毫不掩饰的出现。
“是,下官一定督促各地厢军衙门警戒。”郭霖立马躬身一礼。
“也不要逼得太紧,第二批和第三批物资,依我看还不着急,他们乐意拖就拖,只要别误了前线的军情就好。”
薛向终归还是松了口,不敢对这帮乡绅士大夫压迫的太狠,万一事后被人捅到朝廷里去,估计自己不死也要脱层皮。
这边忙活完相关政务,薛向溜溜达达的回到后院,美滋滋的喝着自家夫人亲手研制的热茶。
“官人,如今天寒了,您总住在衙门里也不是个事儿啊!”
薛夫人有些关心的轻叹一声。
“不行啊,现在朝野上下都关注这场战争,你官人我要是此时出什么差错,怕是一个顶戴落地都是轻的,很可能连累全家遭灾啊!”
薛向有些疲惫的揉揉眉心。
不要以为他坐镇大后方就很清闲,实际上,每日各地的政务、军情等都要他来处理。
战端不停,庞大的军费开支就能把他拖死。
毕竟在大宋的‘一国养一城’的政策上,地方上哪里有足够的军费支出,这些事儿,都靠着他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