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话锋一转点了一下已经三十多了老王同志。
“陛下说的是!”王介甫躬身一礼,微微一笑。
“怎么讲,度支判官一职不满意?”老皇帝虽然在笑,但韩明隐约觉得这位仁宗皇帝有淡淡龙威显现。
“臣并无不满,只是觉得有更该去做之事等着臣。”
王介甫不卑不亢的回答,让满朝文武暗暗点头,一代风骨,确有其事,很是欣赏这位中年人。
“好一个‘该去做’!韩安抚使,你觉得朕应该赏他个什么官?”
仁宗这话就有些严重了,这种问题可不是一个官员能回答的。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陛下一代仁德之君,自是龙目烛照,通晓天下,该封什么无需臣下建言,当心有所属。”
好家伙,这番话无论是老皇帝还是群臣都有些惊异。
这是夸赞拍马屁的同时,还把之前台鉴众人的弹劾,给堵死了。
皇帝想怎么封赏,不在于中书门下的大相公们,也不在于台鉴众人,而在于他自己,旁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讨论。
这话有些奉承之意,但是却也让这帮老家伙警觉,因为这个小家伙提了个醒。
‘伴君如伴虎!’
老皇帝终于满意的点点头,这个朝堂还是有着聪明人的。
自己是仁德之君,但不是个傀儡,君臣之道在大宋,是有着严格秩序的。
文臣可以喷皇帝,可以高人一等,但是有些规矩也不能逾越的。
“着王介甫复职度支判官,这一次,你可不要偷偷跑了。”老皇帝笑眯眯的看他。
王介甫躬身一礼:“谢陛下恩典!”
“狄谅狄谘。”
“臣在!”×2
“你二人此次在江西干得不错,不负你等父亲之名之威,也不枉韩安抚使推荐你们。”
“着狄谅升任殿前司四直都虞候,加封中卫大夫、游骑将军、骑都尉。”
老皇帝话音落地,狄谅立马精神一振,躬身行礼:“谢陛下恩典!”
“着狄谘升任殿前司诸直都虞候,加封翊卫大夫、归德郎将、骑都尉。”
“谢陛下恩典!”狄谘眼底闪过一丝惊喜。
老皇帝微微点头,随后目光扫过群臣,发觉并无人出言反对,然后把眼神投向身姿笔直的韩明。
“韩明!”
“臣在!”小韩同学可是等这一刻等好久了。
“你要不要自己选一下?”老皇帝笑呵呵问道。
这笑话一点都不好笑,韩明立马低头装鸵鸟,一句话不敢说。
周围的大臣都不知道要说什么,这位官家,上了岁数后,总爱与人开玩笑,但是你皇帝开玩笑很容易死人不知道吗?!
“那就可惜了...”
“着韩明升任秘书少监,兼任翰林学士、权知制诰,中书舍人,加封中散大夫、定远将军、上骑都尉!”
韩明和底下群臣一片寂静,一句话说不出来,只能暗暗惊呼好家伙。
先说说这个秘书少监,这个升任的职位,反而是这一批官职里的最低,从五品。
在宋代官制中,秘书少监是秘书省的负责人,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等。
后边这个翰林学士、知制诰才是个实缺。
翰林学士这个职位本是作为起草诏令出现,加了一个知制诰,含义不变。
此职位乃承唐制,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
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
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
内制指翰林学士临时受皇帝之命撰拟的诏书,外制指中书舍人所拟,由中书门下正规机构发出的诏书。
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
北宋前期的中书舍人,往往是寄禄官(虚职),不实任其职,而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另以他官任知制诰(实职)草拟外制。
知制诰除宋初及特许外,需经召试制词后方能任职。
以他官临时任职者,称为权知制诰。
让人惊讶的是,仁宗皇帝这是把两个职位都授予了韩明,这在历史上可是很少的。
相当于完全捏着草拟诏书的大权,不论是实职还是虚职,都是如此。
下边的台鉴总算反应过来,嗅到了一丝不寻常气息。
至于后边加封的中散大夫、定远将军,前者是文散官正五品上阶,后者是武散官正五品上阶。
最后的上骑都尉,是勋官正五品上阶。
老皇帝这是把能加封的一股脑都给了韩明,现在只差爵位,就能实现五品大满贯了。
坦白说别的虚职还是身份荣誉象征,可这个掌管‘两制’,实在是太过了。
这都算是半个参知政事了,以后政事堂开会,这位爷都不能缺席,缺了他,连诏书都发不出去。
连韩章都有些皱眉,看了仁宗皇帝一眼,又看了富彦国一眼,对方微微摇头,示意再看看。
“陛下——!”
结果下一秒,一声高喝响彻朝堂,都不用看,就知道这是老韩家祖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