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都市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143章 华夏人文始祖

第143章 华夏人文始祖

巫文化是源文化,巫文化是人类的母体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

巫文化是人类幼年时代世界观的客观反映,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从人类自身出发去判断周围世界,从而形成万物有灵的信仰,形成鬼神信仰,形成独特的巫术巫俗。

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人群。他们的身份神秘,具有沟通天地的异能,在人世间主要从事医术、祭祀、占卜、预言、星象研究等职业。

巫文化大略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宗教,首先是流行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巫教、各种巫术及祭祀、辟邪、崇拜等;

第二部分是风俗,包括巫风、巫俗、丧俗、禁忌等;

第三部分是艺术,包括巫歌、巫舞、巫戏;第四部分是文学,巫书、巫诗、神话、传说;第五部分是综合,文字、美术、医药等。

《说文解字》解释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觋能齐肃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又称祝,事鬼神。所谓“事无形”即事看不见鬼神。其降神的手段是歌舞,由此可见,巫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

华夏古代对巫的解释: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能通天达地,两旁“人”即一男一女,男即巫觋,女曰巫,多男扮女装,为通天达地的执行者。

为了巫术的目的和记录氏族部落的谱系、历史,巫师较早地发明了文字,总结和传播了历史知识,直到商周时期华夏尚处于巫史不分的状态。

巫师为了占卜,一开始就掌握了观察天象变化的天文学。巫教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鬼神作祟所以驱鬼服药是巫师必用的手段,这样便大量吸收和传播了医学知识。巫师为了巫术的目的,绘制了许多壁画和其他绘画,也雕塑了许多带有巫术气氛的艺术品,如图腾柱,神像……

真正的巫并不是巫师,而是巫文化传承者。他们的工作除了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以外,他们还为了解自身而努力。他们是星空的仰望者,是自然的了解者,是世上一切秘密的探索者。

巫文化,是以上古时期的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灵山,以巫咸名为方国名。巫咸率民利用宝源山盐泉,不耕不织,持盐以易衣食,形成“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百兽群出,百谷所聚”的盛世景观,创造了灿烂的盐文化。

巫咸是商太戊时占星家和占卜家,古代巫医一家,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又创造了这一区域的灿烂的药文化。

就精神财富而言,作为占星家、占卜家的巫咸,上观天象,下测人事,将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占星术为主的巫术升华为远古闻名的巫文化,功盖前贤。

商代的许多甲骨文片,就是占卜用的,其中不少天象记录,正是占星术发达的证明。古代史籍中常见的巫咸,就是着名的占星家。

作为占星家的巫咸,结合自身的实践,归纳前人的经验,发展了上古的星象学。

巫咸的研究成果,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到了周代,星象研究学就固定下来。春秋时代占星术更为盛行。 古代星象学十分重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活动。

巫咸等占星家就是记录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来判定与其他星宿及日月的关系,预测人间的事变。

巫咸是天人感应论者,他按天上五大行星,对应人间,将地球上万物归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发明了《巫咸五星占》,虽此书已失传,但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五星占》,长约八千字,是春秋时石申(魏人)甘德(齐人)而着。

巫咸身为上古的占星家,是天文学的鼻祖,又是用筮占卜的创始人。占卜的哲学原理是阴阳学说,它起源于夏,盛行商,成型于周。阴阳的意义是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古代思想家把看到的一切现象视为正反两个面,用阴阳这个概念解释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不但统揽了事物对立的两方面,而且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

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双为阳,单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以“一”为阳,以“一一”为阴),阴阳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古人还认为阴阳互根,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

《素向阴阳象大论》云:“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至于老子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和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了,是阴阳学说发展,是流而不是源。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占卜学,在巫咸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巫咸合理利用了阴阳学说,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先人的崇拜,出于为人祈禳纳吉,把天星占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继承和发展了夏人的占卜成果。

《殷墟书契前编》七·四四卜云,“乙卯卜,昱丙雨”,“辛亥卜,昱壬雨”,这正是殷警方占卜学在夏的基础有了发展的佐证。《山海经》载:“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炎帝神农)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万物都存在于一个对立统一体中,发明了太极图,以一个圆圈,一条“S”形太极曲线,一黑一白两个点为阴阳的基本元素,揭示万物对立、互渗、互补、相依相生的复杂关系及无穷无尽的变化。

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源头的巫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丰富,逐步完善,也逐步显现出它的巨大的影响力。

姬昌在囚禁期间,写下了《周易》一书,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神农氏的连山八卦和轩辕氏的归藏八卦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

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巫文化在华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巫师作为原始社会早期的知识分子,掌握了文学、医药、音乐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推动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巫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色彩,它强调通过巫师的媒介作用来沟通天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巫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强调天命和道德的重要性,而不愿轻易地谈论鬼神之事。

孔子通过改造神话传说人物,如尧、舜、禹等,将其从神话传说中剥离出来,转变为历史人物,从而削弱了巫文化的宗教色彩。

儒家还强调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来达到与天地的沟通,而不是依赖巫师的媒介作用。这种思想对巫文化的转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家、道家、兵家等流派也对巫文化进行了批判和转型。他们强调理性思维和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反对巫术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

诸子百家争鸣为巫文化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动力。在争鸣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新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逐渐取代了巫文化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进步和发展。

通过批判和转型,巫文化逐渐从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中解脱出来,向更加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型不仅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进步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巫文化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等文化体系,融入了华夏传统的道、哲、理、文,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是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也对后来的儒释道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巫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巫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原始推动力,是多种文化的思想先驱、是华夏文明的根源所在。

巫文化融入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独特的手工刺绣、土法制盐、造船制药之术,在巫巴地区盛极一时,并留存至今。

包括巫歌、巫舞、巫戏(傩戏)、巫诗、巫书、神话、传说、文字、巫画等,孕育了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五句子山歌是华夏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民歌。

在巫山县博物馆里珍藏着很多傩戏面具,这些面具被雕刻描绘得恐怖狰狞,一方面传达着远古高山部落对鬼神的崇拜,一方面却具有相当现实的意义——为行医、治病、祭祀等行为增加神秘感。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求安宁的娱神舞蹈。远古的巫师们在跳演傩戏时,脸上都要戴上一种特制的面具,也正是巫山博物馆里珍藏的那一种。

在巫溪灵巫洞的北侧,后溪河南岸分布着许多盐场遗址,这里就是夏先衍众人最后所要到达的地方,这里也正是大宁盐场遗址所在地。

大宁盐场遗址位于渝州市巫溪县宁厂镇衡家涧社区和盐泉社区,地处后溪河狭长的南北两岸坡地上,起于后溪河与大宁河交汇处的接官亭,沿后溪河朔流而上至黄泥溪止,基本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遗址分布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另有说法为5万平方米),由龙君庙遗址、一车间制盐遗址、二车间制盐遗址、三车间制盐遗址、秦家老屋、盐大使署遗址、供销社旧址、盐工俱乐部、吴王庙遗址、桥头溪码头、大宁河古盐道(宁厂段)等80余处文物构成。

宝源天富国,咸脉海分潮。

宝源山宝源山盐泉位于今巫溪县宁厂古镇宝源山麓,是华夏唯一一孔尚在流淌的上古时期地面盐泉。

夏先衍一行人利用两天的时间走遍了这两地因为巫文化所诞生的灵源。华夏守护之灵也在《人文经》中为巫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