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渝州朝天门上岸后,夏先衍先去了不远处的渝州市博物馆,也就是渝州华夏三峡博物馆。
渝州华夏三峡博物馆,巴渝文脉千年流淌。
长江万古奔流,从青藏高原发源,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造就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滋养锦绣辽阔的华夏大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长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作为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三峡是长江上游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三峡博物馆它的主馆位于渝州市人民广场一端,与相邻的渝州市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共同形成 “三位一体” 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其前身是 1951 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
渝州华夏三峡博物馆是了解渝州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其丰富的展览内容涵盖了巴渝文化 、三峡文化 、抗战文化 、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多个方面。
馆内常设《壮丽三峡》《远古巴渝》《渝州?城市之路》《抗战岁月》等 13 个展览。《壮丽三峡》展示了三峡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远古巴渝》带你追溯渝州地区的古老文明;《渝州?城市之路》呈现了渝州的城市发展变迁;《抗战岁月》则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夏先衍坐在车上让开车的战士绕着博物馆转了一圈就离开了,他现在不需要进博物馆去调查了,神识覆盖整座灵源之地,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陈列物品来看,可以初步判断出这里孕育的灵源文化应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或是融合了华夏各个朝代文化元素的综合性文化。
如今已无需对其进行过于详尽的考察,但倘若其中藏有夏先衍等人喜爱的文物,他们仍会选择踏入馆内一探究竟。这些文物或许还会被他们相中成为紫府中的观想之物。
告别博物馆之后,他们即将前往大足石刻灵源之地。
足石刻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 758 年(唐乾元元年),当时人们取“大丰大足、丰衣足食”之意,开始在此地动工修建。此后历经唐代、五代、宋代等时期的不断雕琢,直至明清两代依然有人继续开凿,使其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今日之壮观景象。
大足石刻是渝州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共有造像141处、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 “五山” 石窟为代表。
石门山石刻距离最近,于是夏先衍先去了这里。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经典的最早的佛道合一造像区,风格多变,像无定刻,千百变化,题材丰富。
这里石刻范围不大,夏先衍很快就游览完成,他们一行人从石门山出来,去了石篆山。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西南20公里处的三驱镇,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间,由庄园主严逊出资、着名工匠文惟简及其子辈营建而成,不仅有儒家“孔子及十哲龛”,还有佛教“毗卢释迦弥勒”龛、“文殊普贤”龛、“地藏王菩萨”龛等,以及道教“太上老君”龛等,造像雕刻精美,姿态多变,人物传神。
石篆山石刻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从这里这些造像中他们看到了,儒的仁爱、道的自然与佛的彼岸,三教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合一,成为了宋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文化思潮的最好注解。
而这种包容的态度也体现在了灵源之上——这里的灵源显然是由三教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它们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从石篆山石刻出来,返回大足区,剩下的三座灵源之地距离就比较近了。
南山石刻,因位于距离大足区城南2公里的南山之巅而得名,山中古木参天,蓊郁荫翳,修篁夹道,曲径通幽。南山石刻造像起源于南宋,明清有增补,是华夏石窟艺术中罕见的神仙体系完备的纯道教造像。
北山石刻,造像题材多达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时涵盖了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
最后一处则是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内有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
宝顶山这边范围比较大,这一次夏先衍一行人没有步行游览而是借了一辆景区的观光车,穿梭在山峰林海间。只有夏先衍可以看到观光路之外的造像,其他人则是在看风景。
或大或小、各式各样的石雕静静伫立着,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婀娜多姿,无不展现着当时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以“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精神推陈出新、穷工极变,实现了石窟艺术的华夏本土化,吸收了华夏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点,蕴含“慈、善、孝、义、廉”等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生动载体。
五座灵源之地环绕着大足区,犹如五条巨龙盘踞于此,源源不断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着灵气与造化之气。相比之下,渝州市区的灵气则显得相对稀薄一些。军分区的人早已察觉到了这里的异常,已经在这里驻扎下来。
调查完大足石刻灵源之地后,夏先衍想了想还是返回了渝中区,明天还要从朝天门出发住在这里有些耽误时间了。
长江,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奔腾不息地流淌在华夏大地之上。它不仅是华夏的母亲河,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河流见证了无数个时代的兴衰更替,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
而三峡,则是长江流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河段之一,也是长江上游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在这里,人们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活足迹,探索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接下来的行程依然选择乘船顺流而下,继续探寻长江沿岸的灵源之地。清晨,夏先衍的队伍迎着朝阳,登上了船。船缓缓驶出朝天门码头,顺着江水一路前行。随着船行渐远,城市的喧嚣渐渐消失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祥和的自然风光。
第一站很快便抵达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建在江底,是世界上首座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题刻,长江蜿蜒着流淌过重庆涪陵,一道1600米长的石梁横亘其间,这便是白鹤梁题刻。
它是享誉世界的“水下碑林”,从唐代广德年间至今1200余年的跨度,时代的光辉、功绩、争斗、坎坷都被其记录着,赓续绵延。
白鹤梁上的题刻纵横交错篆、隶、行、草、楷皆备颜、柳、苏、黄俱全,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字点缀其中,称得上是集历代名家书法之大成。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白鹤梁被永久淹没在长江之下,但华夏人并未放弃对它的保护,而是选择在原址以原貌,克服重重困难建造博物馆,推进对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而这也是世界上的首座水下博物馆。
夏先衍第一次来这里,也第一次遇到水下的灵源之地,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于是带着队伍一同深入水下。乘坐91米长的电动扶梯,缓慢进入水下参观廊道内灯光幽蓝、深邃头顶的图画是一只只展翅的白鹤,23个大小统一的观察窗,能使游人近距离地欣赏文物题刻,深切感受那横竖撇捺间留存的风骨。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迹遗址既是人类辉煌的往昔,又是祖先智慧的创造,更是永垂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