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都市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101章 天命玄鸟经

第101章 天命玄鸟经

军车一路风驰电掣,向着东南方向疾驰而去,车上坐着夏先衍等一行人。经过晋城后,车辆驶入了中州地界,再经过山阳市行驶一段路程,就到了他们此次行的第一个目的地——中州市的商城遗址。

在车水马龙、繁华喧闹的城市地表下,掩埋着一座3600多年前的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商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殷墟之前商文化的空白。

中州商城“亳都”的确认,影响了整个夏商考古文化体系及学术框架的构建,通过中州商城作为支点,可以更好地追寻夏朝的足迹。

谱写历史,整理华夏文明的脉络,是考古学家需要做的事情,夏先衍只是需要将每个朝代的脉络串联起来就可以,看着浩浩荡荡的灵气自商城遗址诞生,他知道自己没有来错地方。

大河泱泱,奔腾不息,自西向东滚滚流淌,汇聚万流形成浩浩荡荡的气势。当它流经中州城时,湍急的水流突然变得平静温和起来。就像一把折扇的轴心一样,黄河悠然展开,冲积出一片辽阔肥沃的华北平原。

位于中州城市中心区的郑州商城遗址,见证了3600年来这座城的人脉不息、文脉不断、城址不移。

夏先衍一行人到达中州市后,已经是深夜了,城市的喧嚣被夜色吞噬,夏先衍需要休息,所以其他人也放弃了修行跟着来休息了。

正好可以好好地睡一觉,养精蓄锐。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众人就起来了,经过一夜的休整,精神焕发。

在中州市城东路与东里路交叉口,仍留有一段保存完好的中州商代城墙纵剖面,断面上清晰展示着从商代、战国一直到近代各个时期的夯土层,每一层都蕴含着不同时代的印记。

深深浅浅的土层间,用白色线条做以区隔,乍看之下恰如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城市生长的轨迹。它们承载着古老岁月的记忆,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故事。

考古证实,中州商城遗址是商汤王之“亳都”所在,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中州商城遗址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早商文明的高度发展,更是华夏文明形成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之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夏先衍一行人,徜徉在中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着历史的沉淀。雄伟的商代城垣会让人一眼千年,园中的郁郁风光与黄色长龙般的城垣相得益彰。

在灵源的作用下,公园内绿树如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外面的萧瑟秋色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恍若隔世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时光似乎倒流,从秋天穿越进了夏天。

遗址公园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宫殿区遗址公园、环城垣遗址保护绿带如东南城垣遗址公园、西南城垣遗址公园、三角地公园、紫荆山遗址公园等。这些遗址公园相互连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

中州通过巧妙的设计和规划,将那些原本碎片化的现存遗址整合在了一起,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宫殿区+城垣”全景式的大遗址公园画面。

在这个遗址公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这是一座专门为展示考古成果而设立的博物馆,它集中展示了70年来的考古发现以及早商文明。走进博物院,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那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承。

历史悠久的亳都,如今的中州,古今同地,遗存与现代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交相辉映。漫步遗址公园,走进博物院,感悟历史,王都气派荡然胸中,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当夏先衍结束对整个遗址公园的游览后,玄鸟从西边飞来。玄黑色的羽翼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令人目眩神迷。

玄鸟在夏先衍头顶盘旋了许久,仿佛在告诉他”我来了“,在商城遗址吸收了足够的灵源气息,玄鸟随后振翅高飞,朝着北方远去。

见玄鸟飞走,夏先衍开口说道:"走吧,去安阳殷墟遗址看看,看起来玄鸟飞向了那个方向。"

于是,一群人匆忙离开中州城,赶往安阳,那里正是殷墟遗址被发现的地方。

中州安阳,洹河之畔,静水深流。洹水见证了三千多年前华夏青铜文明的繁盛,同样也见证了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华夏文明,不远处的殷墟博物馆新馆覆以青铜底色,静静伫立,庄重大气。

殷墟西行20余公里,即见山峦起伏,从山麓前伸出的低丘,犹如太行山伸出的双臂,形成一个箕形盆地,殷墟正位于盆地的出口处,面向的是一望无垠的豫北平原。殷墟还依偎着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洹河,这是华夏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

中州省安阳,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3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以商代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抽象和演变,形成整体大气、简练有力的四方之形。

大家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将华夏守护之灵《商书》中商朝后期的历史文化脉络补齐,顺便完成根据商朝历史文化衍生而出的功法。想必在完成这座历史遗迹的考察之后,商朝的图腾玄鸟应该会像夏朝和周朝的图腾那样,诞生出灵智来。

3300多年前,商王朝建都安阳小屯村一带。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这座曾经繁荣的都城也逐渐荒废,最终变成一片废墟,被淹没于地下,史称“殷墟”。

在殷墟被发现之前,商朝只是一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王朝。其中,最为完整地记录商朝历史的当属《史记·殷本纪》。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典籍实际上是西汉中期的作品,距离商朝的灭亡已经过去了千年。

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一些传世文献提及过商朝,但这些文献无一例外都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因此,如果没有对殷墟的发掘工作,那么商朝的历史恐怕仍将继续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

殷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且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填补了殷商历史的空白,还通过发掘的大量遗迹和遗物,全面展现了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

考古工作就像一座桥梁,将现实与想象紧密相连,把文献资料与遗迹一一对应起来,让书写在甲骨文上的人物有了血肉。

1928年,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挥出第一锹,拉开了华夏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至今已近百年。殷墟,成为华夏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中,“大邑商”的轮廓渐渐清晰。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称为“汤”,立国后传承17代31位王。文献资料显示,商朝建立后经历过五次迁都,兴建六座都城。

最后一次迁都约为公元前1290年,第20位商王盘庚率领臣民迁至洹水之滨,此后沿袭270余年直到商朝灭亡,都没有再次迁都,迎来晚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