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都市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41章 人文、信仰与新灵源的诞生

第41章 人文、信仰与新灵源的诞生

老人看了看自己的儿子与孙子,他并未表达任何态度,而是心里在想,”这不符合夏老头的脾气啊,他退了这么多年,生活平淡的很,难道是所有人都看错他了?“

年轻人发泄完自己的不满,却又是对灵源特别好奇于是问道:“爷爷,我始终不明白,为何中央会如此重视灵气与灵源的研究与发展呢?”显然他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中年人也很是好奇,“据我所知,所谓的灵气运用,无非就是让人能够将自己的意识向外延伸、感知世界,这样的能力理论上完全可以融入到现有的各个相关部门中去,为何非要为此专门设立一个新的部门呢?”他疑惑不解,为何一个小小的灵源政府反应这么大,而且差不多是大张旗鼓的进行开发了。

“灵修,灵修,从名字看来已经不是单纯的觉醒灵觉了。你看‘修’这个字,它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灵觉觉醒。这是可能关乎着探索生命潜能、追求更高层次自我提升的资源,其真实作用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老者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

他又继续说:“我想,这么着急成立新的部门,军区那边一定有重大发现,时机成熟了。不是有‘灵气复苏’这个概念嘛,或许可以修行了呢!”

他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老爷子啥时候也这么新潮了。但转念一想,他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觉得似乎也不乏这种可能。

“这么厉害吗?那咱们无论如何也得想方设法加入进去,能修行啊,也不知道效果是什么样子的。”年轻人一改刚才的态度,他的流露出了无比渴望神情。

政府关于成立灵修部的决定在顶级势力中逐渐传开,尽管官方尚未明确发出通告,但不少势力却已经确定了这一即将诞生的正部级单位消息的准确性。各方势力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或是出于好奇,或是出于利益的考量,都在密切关注着灵修部的动向。

一时间,灵修部成为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有人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灵修部的具体情况,有人则开始盘算着如何与灵修部建立联系,甚至有人已经在暗中策划着如何搭上灵修部为自己谋取利益。

不管首都如何风起云涌,夏先衍作为灵修部的核心人物,却难得放松下来,悠哉悠哉的享受着秋日的风光。因为首长发话了,没什么特殊事情,不用太着急赶过来,就当是放松半天。

秋日的燕京,是一幅绚烂多彩、层次分明的画卷,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精髓。

是香山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火如荼;是昆明湖畔,碧波荡漾,与远处的万寿山相映成趣,秋风起时,湖畔的芦苇随风摇曳,金黄色的银杏叶与古建筑的飞檐翘角相互映衬;是银杏大道,道路两旁的银杏树披上金黄色的外衣,落叶铺满了整条街道,形成一条金黄色的走廊;是八达岭长城,远眺群山,只见层林尽染,五彩斑斓;是北海公园的秋意,湖面上波光粼粼,倒映着晴云秋月,金风玉露。

秋日的阳光洒在大街小巷,夏先衍带着他的队友出了车站,打车进了二环线闲逛起来。

可是没过多久,便看到了手机上发来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西战区与动植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小队,发现了两处灵源。

两处地点,一处位于中州鹿邑太清宫,一处位于安徽肥水天静宫。

第一个地点:老子庙也叫太清宫,位于中州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太清宫坐北朝南,历史上屡遭损坏,现存的建筑经修缮后,昔日“道教祖庭”的宏伟气势渐显。

《晋书卷一四 志第四》云:“苦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北齐魏收《魏书》在谷阳县条下注:有苦城、阳都坡(今郸城宁平东南)、老子庙、栾城。东魏崔玄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东南十二里……老子祠在濑乡曲仁里,谯城西出五十里”。《水经注》也记载,苦县故城在武平故城以东,在赖乡和谯县故城以西,也就是今天的中州省鹿邑县。

老子庙始建于东汉时期。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

自汉桓帝后,唐、宋、金、元、清等历朝代典籍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并大兴土木,扩修老子庙为老君庙,后又下诏改老君庙为太清宫。唐高祖年间,太清宫规模如京城王宫,有宫殿600余间,占地872亩。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赵恒率百官亲临太清宫,发国帑重修太清、洞霄二宫,庙貌比唐时有加。

太清宫保存了众多的老子文化遗迹,分为前宫区和后宫区。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主要祭祀老子;后宫又叫洞霄宫,是祭祀老子母亲的地方。现存太极殿、圣母殿、娃娃殿、阴阳柏、九龙井、望月井、灵溪池、赶山鞭、唐《道德经》注碑、唐玉真公主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宋先天太后之赞碑、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元执照碑、元圣旨碑、元海都太子令旨碑、清重修太极殿碑、老子诞生处碑、石棺等。

太清宫的碑刻,上至汉魏,中承唐宋,下迄当代,皆有精品。历史记载的太清宫碑刻有很多,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留下来的仅十余通,而且以唐、宋时期的碑刻最为珍贵,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非常高。

唐《道德经》注碑立于唐朝天宝元年,是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碑体高3.7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

先天太后之赞碑,也叫“三御碑”,是太清宫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这块石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故名“三御碑”。

通过发掘调查,发现太清宫周围3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同时对唐宋时期建筑结构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考古队发现,从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和建筑特点来看,洞霄宫为唐代所建。在洞霄宫的发掘中,发现了宋代的砖铺甬道,以及道两侧的四组柱洞,每组有七个柱洞。甬道北侧西边,在宋代地层下发现了唐代地层,在唐代地层下发现了汉代遗迹。所有这些发现,都印证了太清宫始于汉、盛于唐宋的文献记载。

太清宫遗址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确证自汉至今,尤其是唐、宋,历代帝王和统治阶级都把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进行大规模建设和祭祀,从而认定老子故里就在鹿邑太清宫镇。

另一个地点就在距离鹿邑县太清宫80公里左右的,肥水县天静宫。

天静宫,又名老君殿。

始建于东汉,唐宋时鼎盛,规模宏大,建筑辉煌,环境清幽,风光秀丽。元朝更名为天静宫,殿宇蔚为壮观,天静宫前有九龙井,东有柏林,中有老子生母冢。再东一公里处有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

明清时期,天静宫尚称殿宇宏深,规模整丽。清末战乱频仍,天静宫屡经兵燹毁坏,加上洪水肆虐,殿宇日趋颓废,后人留下"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

1991年、1992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老君殿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8层。第1层为表土层。第2层为清代层,出土"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3层为淤土层,系黄河泛滥层。第4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5层为淤土层,系黄河泛滥层,且土层较厚。第6、7、8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亳瓷片、宋代钱币、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堆积见于发掘区南部,出土有莲花瓣圆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