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彼得被抓捕并被带到镇上的广场上。整个镇上的人几乎都聚集在了那里,围观这一场震撼人心的审判。教会的神职人员亲自主持了审问过程,彼得并未屈服,他依旧坚定地宣扬自己的信念,认为人类不应盲目地服从任何一方的命令,而应追寻内心的自由和真理。他的话语在镇上回荡,但并未得到任何支持,相反,周围的群众开始变得愤怒,甚至有人高喊着要他为自己的异端思想付出代价。
最终,教会做出了决定:彼得必须为他的言论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在众人面前,彼得被捆绑在一根木柱上,火焰迅速蔓延,灼烧着他的身体。彼得在烈火中痛苦挣扎,然而他并未发出求饶的声音,反而在火焰中仍坚守着自己的信仰,面容依旧宁静。那一刻,李珑在旁边看着,心中无比复杂。她感受到火焰的炙热,听到周围人们的欢呼与咒骂,内心却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痛楚与震惊。
围观的民众大多是平民,他们对教会的裁决表现出一种默认的支持,甚至有些人高声呼喊着“光之主的审判已降临”。他们认为,教会的权威是神圣的,彼得的言论虽然看似无害,但背后却隐藏着对神圣秩序的颠覆,因此他的死是应得的。
李珑的心情并没有像镇上的其他人一样,随之恢复平静。她心中依然保持着理智和冷静。她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平等与压迫,教会的统治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所追随的光之主,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灵的安慰,但真正的力量,往往掌握在少数的教士与贵族手中。这个世界的真相,是那些敢于站出来的异见者,最终都会遭遇这一场“火刑”的命运。
彼得的死,深深刺痛了李珑的心,但她没有表现出任何外在的激烈反应。她清楚,现在并不是反抗的时候,她的理想与儒家思想依旧深藏在心底。她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则并不容许她轻易打破,但她内心的坚持与信念,却并未因此动摇。李珑开始更加警觉地观察周围的一切,甚至从这次事件中,她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力量,那是一种冷静而坚韧的力量,让她更为谨慎地迈向自己的目标。
这场火刑,仿佛是一记警钟,让李珑深刻意识到,任何与教会的正统信仰不同的思想,都会遭遇强烈的排斥与毁灭。教会的权力并非仅仅体现在宗教仪式上,更深层次的,它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中彼得的死,并不是因为他提出了完全异端的思想,而是因为他所宣扬的观点触及了教会最为敏感的地方。彼得并没有否定光之主的神圣地位,也没有提倡多神教或自由意志。他只是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格林维尔镇上不为人知的大胆观点。
虽然彼得的话语并没有直接对光之主的神性提出质疑,但他对财富和土地的再分配的提议却触动了教会和贵族的根本利益。教会一直以来控制着大部分土地和财富,而这些资源的分配是基于教会的“神圣意志”。彼得的提议不仅仅是对教会权力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和统治体系的质疑。尤其是他提到,教会成员的财富应当“与其神圣使命相匹配”,这种言论被看作是对教会特权的直接挑衅。
然而,这些都不是李珑最关心的事情,当下她最紧要的事情是要通过教会学校的初级考核。教会学校的初级考核,是每位学员必须通过的第一道关卡,被视作是否能够获得“光之主”眷顾的门槛。对李珑来说,这场考核格外重要。通过考核意味着能够继续留在教会学校,拥有更高的学习和社交地位,获得与上层人士接触的机会。她心中明白,融入教会体系、深谙其教义,将是她在这个世界立足、探索、甚至可能实现某些抱负的重要途径。
考核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旨在全面考察学员们的信仰虔诚度、基础学识和实际技能。第一部分是虔诚祈祷与信仰陈述。在光之主雕像前,学生们必须诵念教义,进行虔诚的祈祷,随后向神职人员陈述自己对信仰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光之主”的教诲。通过这个环节,教会可以深入考察学生们是否在思想上纯洁无瑕,对教义的理解是否忠诚且深刻。
第二部分是基础学识考核。学员们需完成一系列书面测试,包括文字书写和基本的自然常识,测试他们是否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也是淘汰的主要关卡,特别是对那些基础学识较差的平民子弟而言。教会希望通过这些考核筛选出基础扎实的学员,以便为他们安排更高层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