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珑独自生活在格林维尔镇,这里虽是一个偏僻的小镇,却居住着一群淳朴而友善的居民。自她到来后,镇上的人对这个小小的“孤儿”充满了关怀,出力帮助她开垦出一小块田地,让她能够自给自足。田地虽然不大,但足以养活她自己,镇民们还时常给予她一些基本的生活帮助,使得她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渐渐感到温暖与安心。
每天清晨,李珑都会起身耕作,田地成为她生活的支柱。她小心地栽种作物,用心培育这些植物,期望它们能带来丰收。然而,没过多久,她所赖以生存的田地却遭遇了新的变故——镇长宣布,李珑的田地被无条件地划归教会。尽管镇长口口声声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全镇的福祉”,但李珑知道,从此以后,田地的收益必须分出大半上交给教会,她所能留给自己的粮食微乎其微。
当教会代表前来收割田地时,镇民们围拢在一起,满脸恭敬地注视着神职人员,没有一人敢提出异议。镇长也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仿佛在奉迎神祇的旨意。李珑站在一旁,默默看着这一切,心中既有不解,也隐隐升起一丝愤懑。她记得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民为邦本”,却在这里亲眼目睹这些善良的百姓在教会面前卑微顺从。
在格林维尔,教会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镇民们不仅对教会有着无条件的信赖,还认为它是他们的保护者。教会宣称,神明降下的旨意通过圣职人员传达,庇护所有信徒免受灾祸。每周的礼拜日,镇民们都会前往教堂,带着无比虔诚的表情祈求神明的庇佑。教会的威信根深蒂固,镇民们从小便被教导要对神明和教会保持绝对的尊重,不容有丝毫的质疑。镇民们对教会的敬畏深入骨髓,甚至在谈论神明时也会自觉地压低声音,生怕自己的言辞不够敬重而遭来不幸。
教堂矗立在格林维尔镇的中心,是整个小镇的核心与象征。教堂建筑风格古朴厚重,外墙用粗糙的灰石堆砌而成,尖顶高耸入云,仿佛向天际宣示着它不可撼动的权威。教堂的塔楼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每逢清晨和傍晚时分,钟声便会响起,悠长的音律回荡在整个小镇,提醒镇民每周的礼拜时刻到来。小镇居民将这钟声视作神圣的召唤,日复一日虔诚地走入教堂,带着无比的敬畏与顺从。
教堂的内部庄严神秘。厚重的木门后是昏暗的大堂,穹顶高耸,阳光透过高高的彩色玻璃窗投射在地面,形成一片柔和的光晕。这些玻璃窗上绘制着圣徒与神明的故事,鲜红、墨绿、金色的光芒交织在一起,让教堂充满了庄重的氛围。大堂中央摆放着神明的雕像,神职人员们称之为“光之主”,宣称这是全人类唯一的救赎之源。居民们虔诚地跪在石地上,低头祷告,额头贴地,以示对神明的无比敬畏。
李珑尽管对教会持有怀疑,但在镇上选择保持低调,她明白,眼前的田地失去后,自己生活的压力更大了,但她并不打算放弃。她继续耕作自己剩余的土地,辛勤劳作,竭尽所能地自给自足。镇上的生活虽简朴,但她每天仍抽空背诵儒家经典,将圣人的教诲铭记于心。
她心中不禁生出疑问:如果圣人之道也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些镇民是否会有勇气去追求真正的安宁与仁爱?
李珑在格林维尔的生活虽然孤单,但在镇民的帮助下逐渐安稳下来。镇上邻里和睦,村民们虽为教会劳役频繁,日子清苦,却朴实友善,特别是对李珑这个小小的孤儿关怀备至。她每天耕作、打理田地,闲暇时与邻居们相处、互帮互助,逐渐融入了这个宁静的小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