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站在实验大楼的顶层,俯瞰着城市的全貌。远处,一片破旧的老城区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突兀。
"林总,白总到了。"苏晓月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
会议室里,白氏地产的掌门人白志远正在研究量子家居系统的测试报告。
"令人印象深刻。"白志远说,"这正是我们旧城改造项目需要的技术。但是......"他指着窗外的老城区,"问题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林默明白他的顾虑:"说说看。"
"那片区域有上百年历史,基础设施陈旧,居民构成复杂。"白志远解释道,"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现代化改造。"
"有意思。"林默说,"李明远,量子系统在这种环境下表现如何?"
李明远调出最新的测试数据:"实际上,复杂环境反而激发了系统的自适应能力。您还记得之前发现的"集体意识"现象吗?在老建筑群中,这种特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具体说说。"
"我们在一栋百年老宅中进行了小规模测试。"李明远解释道,"量子增强材料不仅没有破坏建筑原有的特性,反而与之产生了某种共振。系统能够"感知"建筑的历史,并据此优化控制策略。"
这个发现让白志远眼前一亮:"你是说,可以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实现智能化改造?"
"不仅如此。"米勒教授补充道,"量子系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它能根据建筑的年代、结构和使用习惯,自动调整控制参数。这让每栋建筑都保持了独特的"个性"。"
正说着,陈芸带来了新的发现:"在测试中,我们发现相邻建筑的量子控制网络会自发形成联系。它们不仅共享信息,还能协同优化能源使用。"
"这太神奇了!"白志远说,"如果能在整个老城区推广,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形成。团队决定以一个街区作为试点,展开全面的量子化改造。
"第一步是基础设施升级。"张明说,"我们需要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情况下,植入量子增强材料。"
李明远提出了解决方案:"可以使用纳米级的量子点涂层。这种材料能渗入建筑结构,形成无缝的量子网络。而且完全看不出外观变化。"
"成本呢?"白志远关心地问。
"前期投入确实不小。"张明计算道,"但从长远看,能源效率的提升和维护成本的降低将带来可观的回报。"
就在团队讨论细节时,一个意外的访客到来——老城区的居民代表。
"我们听说要改造老城区?"一位白发老者直截了当地问。
林默请李明远做了现场演示。当量子系统展现出对老建筑的"理解"和保护时,居民们的态度明显软化了。
"这不是简单的拆迁改造。"林默解释道,"我们要让这些百年建筑焕发新生,同时保留它们的灵魂。"
经过深入沟通,居民代表同意了试点计划。但他们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希望系统能够记录和传承老城区的历史记忆。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米勒说,"量子态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我们可以让系统不仅存储环境数据,还能记录区域的文化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