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一早,欧龙秋便带着江太霄和谢纯影一同返回枕泉山庄。他们出了城东,然后一路往东北方向走去,不久就来到了一座山脚下。
此山名曰翠丘山。但见翠丘山巍峨耸立,丛林茂盛。他们沿着山道往山上走,未几,就来到了一座山庄前。
走进山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广的庭院,地面铺着整齐的青石地砖,四周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散发出阵阵清香。庭院中央有一座假山,山上水流潺潺,形成一道小巧的瀑布,落入下方的水池中,溅起晶莹的水花。此处称之为前庭。
穿过前庭,便来到了山庄的主厅。主厅宽敞明亮,屋顶高挑,阳光透过天窗洒下,照亮了整个大厅。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兵器,有刀、枪、剑、戟等,每一件都闪烁着寒光,显示出山庄的赫赫威名。
在主厅的两侧,有两个打铁铺,铺子里炉火熊熊,铸剑师们正忙着打造兵器。他们一个个身手矫健,技艺娴熟,有的在添炭烧火,有的在敲打剑身,有的在锤炼兵器,每一个步骤都做得有条不紊,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的表演。
铸剑师们虽然忙碌,但却没有一个人露出疲惫的神情,反而都充满了热情和专注。他们知道,自己手中打造的不仅仅是兵器,更是一种信仰和荣誉。在这个山庄里,每一件兵器都代表着山庄的实力和声誉,每一个铸剑师都以自己的技艺为傲。
山庄内的场景热闹而有序,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江湖气息。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铸剑技艺,还可以感受到江湖人士的豪爽和热情。
铸剑师们见到欧龙秋后,都相继向他问好行礼。欧龙秋则向他们点头回礼。他身后的江太霄和谢纯影亦是向铸剑师们问好。
这些铸剑师有些是专职铸剑,顺便慕名前来学习剑术的。这一派走的是铸剑道。
而另一些则是专注剑术,铸剑只是作为他们实践的一部分。这一派走的是习剑道。
欧龙秋对他们都一视同仁。到了后期,亦会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和实际情况给予指导。转道亦或继续深入原来的道。
然而,他的指导亦只是建议,他本人并不会对他们的选择做过多干涉。
剑玄门向来门风宽松,注重自由发展。
在欧龙秋的指导下,这些铸剑师和剑客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变化。
那些走铸剑道的铸剑师们,通过不断地钻研和实践,铸剑技艺越发精湛。他们不仅能够打造出更加精良的兵器,还能够在铸剑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意和风格,让每一把剑都具有独特的个性。
而那些修习剑道的剑客们,在剑术的修炼上也有了显着的提升。他们不仅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各种剑术技巧,还能够在实战中灵活应变,根据对手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战术,让自己的剑术更加精湛。
除了技艺上的提升,这些铸剑师和剑客们在心态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不再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他们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欧龙秋的指导下,这些铸剑师和剑客们不仅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为剑玄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走过主厅,便来到了中庭,这里是剑玄门的人练习剑术的一个重要场所。庭院东西两面分设两门,即为东门和西门,以供学剑的弟子进出,疏缓人流。
走过主厅,就来到了中庭。这里是剑玄门弟子练习剑术的重要场所,庭院的东西两面还分设了东门和西门,以便学剑的弟子们进出,从而有效地疏缓了人流。
此时,不少剑玄门的男男女女正在挥舞着剑招,他们的动作时而刚猛,时而阴柔,每一个剑招都充满了张力。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衬出他们矫健的身姿,他们的剑法犹如流水般自然流畅,又如疾风般迅猛快捷,让人眼花缭乱。在他们的剑招中,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美感,仿佛他们手中的剑已经成为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在中庭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石台,上面刻着剑玄门的标志。石台周围环绕着一圈石凳,供弟子们休息和观剑。石台的一侧,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这里是欧龙秋平日里传授剑术的地方,也是弟子们交流心得的场所。
在梧桐树的周围,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散发出阵阵清香。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与剑玄门弟子的剑招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整个中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剑玄门的底蕴和实力。
这些练剑的剑玄门弟子们见到欧龙秋三人亦是分别停下,并向他们行礼问好。
欧龙秋笑笑,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练剑,无需多礼。江太霄和谢纯影分别回礼。
穿过中庭,便来到了后厅。后厅北面为议事厅,东面为男弟子厢房,西面为女弟子厢房。每面除了本门弟子居住之外,亦会留出一些空房,以作客房之用。不时有些顾客因各种行程阻滞,可以住下歇息。
欧龙秋领着江太霄和谢纯影进入议事堂。
进入议事厅后,欧龙秋坐在掌门的位置上,看着江太霄和谢,一脸严肃地吩咐道:“你们两个要好好学艺,知道不?将来好下山襄助徐赛春扶危济困。”
“好的,谨遵掌门教诲。”江太霄和谢纯影挺直了身子,齐声应道,语气坚定而又诚恳,声音响亮又清脆。
言罢,他们向欧龙秋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开了议事厅。
“小影,你觉得恩公这人咋样?”刚出议事厅,江太霄就迫不及待地扭头看向身旁的谢纯影,好奇地问道。
谢纯影停下脚步,转头看着江太霄,笑眯眯地说道:“我觉得挺好的呀,他为人和蔼可亲,行侠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