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诗词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水浒传〉第 120 回解析》的描述:
(二)《〈水浒传〉第 120 回易理析》
水浒终章意韵长,易理玄妙透篇章。
公明神聚蓼洼处,帝梦梁山话沧桑。
阴阳变化皆有数,否泰轮回见无常。
忠义豪情千古颂,哲思深蕴耐思量。
(二)诠释:
这首诗以七律的形式,围绕《水浒传》第 120 回的解析,展现了周易哲学的深邃与作品的内涵,
“水浒终章意韵长”,点明《水浒传》第 120 回是整个故事的结尾,蕴含着深远的意味。
“易理玄妙透篇章”,指出周易哲学的玄妙之处在这一回的解析中得以体现。
“公明神聚蓼洼处”,描述了宋江等人在蓼儿洼聚集的情节,与周易中的变化相关。
“帝梦梁山话沧桑”,讲述徽宗帝梦游梁山泊的奇幻情节,寓意着世事的沧桑变迁。
“阴阳变化皆有数”,强调周易中阴阳变化的规律是有定数的,与好汉们的命运相呼应。
“否泰轮回见无常”,表达了命运的无常,如同否极泰来的循环。
“忠义豪情千古颂”,肯定了梁山好汉们的忠义豪情将被千古传颂。
“哲思深蕴耐思量”,说明周易哲学的思考在其中蕴含深刻,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三)《水浒传》第120回的回目为“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以下是对该回的详细介绍:
1. 经典梗概:
宋江衣锦还乡后,众兄弟也各自前往任所。此后,不少梁山好汉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戴宗辞去官职,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数月后大笑而终,后来还在岳庙多次显灵,州人将其神像塑于庙中。阮小七因曾穿着方腊的赭黄袍等行为被人告发,被追夺官诰,复为庶民,他倒也心中欢喜,带着老母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鱼为生,寿至六十而亡。柴进见戴宗、阮小七的遭遇后,担心自己曾在方腊处做驸马的经历会被奸臣谗害,也辞去官职,回沧州为民,后无疾而终。李应也推称风瘫,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独龙冈村中与杜兴一处作富豪,得以善终。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深得军心,后因大醉失脚,落马得病身亡。呼延灼受御营指挥使,后领大军破大金兀术四太子,出军杀至淮西阵亡。朱仝在保定府管军有功,后随刘光世破了大金,直做太平军节度使。
而朝中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贼臣,设计陷害宋江和卢俊义。他们诬告卢俊义在庐州招军买马、积草屯粮,意欲造反,骗他来京师,在御膳中下了水银,导致卢俊义腰肾受损。又在赐给宋江的御酒里下了慢药。宋江得知被暗算后,怕李逵闹事坏他清名,连夜叫来李逵,用药酒毒死李逵。最后,宋江与李逵俱葬于楚州南门蓼儿洼。吴用、花荣各自梦到宋江和李逵,赶来蓼儿洼祭拜,也自缢而死。后来,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听宋江诉苦被奸臣所害,醒来后便派宿太尉差心腹之人前往楚州验证,之后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于梁山泊起盖庙宇。
2. 经典诗句:这一回中有“百八英雄聚义间,东征西讨日无闲。甫能待得功成后,死别生离意莫还”。此句概括了梁山好汉们聚义后征战的艰辛以及功成之后却面临悲惨结局的无奈与哀伤。
3. 经典情节:
梁山好汉的结局:众多梁山好汉在经历了招安、征战后,或病死、或被害、或辞官归隐,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命运终点。比如关胜的落马身亡、呼延灼的阵亡、卢俊义被奸臣毒害等,这些情节展现了梁山好汉们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悲惨结局,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
宋江毒杀李逵:宋江深知自己被奸臣所害命不久矣,但他担心李逵得知真相后会造反,坏了他的“忠义”之名,于是狠心用药酒毒死李逵。这一情节凸显了宋江的愚忠和自私,也引发了读者对宋江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思考。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徽宗帝在梦中来到梁山泊,见到了宋江等人的魂魄,听他们诉苦。这一情节充满了奇幻色彩,既表现了梁山好汉们的冤屈,也暗示了当时朝廷的腐朽和昏庸。
4. 经典典故:文中对于戴宗“梦崔府君勾唤”后决定出家的情节,崔府君在民间传说中是地府的官员,这一典故的运用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5. 主题思想:
该回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朝中奸臣当道,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陷害忠良,使得梁山好汉们在为朝廷立下战功后,仍然无法得到公正的待遇,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这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以及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同时,也体现了“忠义”思想的复杂性。宋江一直秉持着“忠义”的信念,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力。然而,他的“忠义”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束缚他和梁山好汉的枷锁,使得他们在面对奸臣的陷害时,无法反抗,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忠义”的困境,反映了作者对于“忠义”思想的反思。
6. 中心思想:以宋江等梁山好汉的结局为线索,突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强调了封建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压迫和摧残,表达了作者对梁山好汉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同时,通过徽宗帝梦游梁山泊的情节,也暗示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平的渴望,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
7. 指导思想: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引导人们思考封建社会的弊端,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然而,由于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主要停留在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上,缺乏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
8. 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极高。第120回作为全书的结尾,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例如,通过对梁山好汉们不同结局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读者对每个角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价值:小说以北宋末年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军事斗争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俗文化价值:书中涉及了许多民俗文化元素,如江湖义气、结拜文化、祭祀仪式等,这些元素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9. 文化传承:《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对后世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都借鉴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创作手法,如《荡寇志》等续书。在艺术领域,水浒传的故事被改编成了戏曲、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领域,《水浒传》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
10. 历史传承:《水浒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以及英雄人物的抗争,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也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水浒传〉第 120 回解析》
《水浒传》第 120 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是这部鸿篇巨制的终章,也是众多英雄命运的终曲。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剖析这一回目,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命运的无常。
在周易哲学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这一回中,梁山好汉们的命运变化可谓是波澜壮阔。宋江等人从啸聚山林到接受招安,再到为朝廷征战四方,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这一过程正体现了周易中“变易”的思想。他们的命运如同卦象的演变,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宋江作为梁山的领袖,他的命运与梁山泊紧密相连。蓼儿洼,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成为了众多好汉的归宿。在周易中,“洼”可以被视为一种低谷、困境的象征。宋江等人在这里聚集,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他们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困境之中。而“神聚”一词,则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和升华。尽管他们身处困境,但他们的忠义精神却在这里得以凝聚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