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陈三爷对“余粮”这个名字的解释,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张桂花自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满脸笑容的连声感谢,还给陈三爷炒了三个鸡蛋和一盘花生米,烫了一壶酒,犒劳了陈三爷一番。
虽然菜都是素菜,酒也是从供销社打来的散酒,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是比较丰盛了。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余粮也开始渐渐长大。
虽然生活依然艰苦,但随着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全家分了七八亩地,再加上省吃俭用,也没有以前那么困难了。
到了8岁那年,余粮才和别的孩子一样,被母亲张桂花送到村里的小学,开始上学。
报名的时候,当班主任黄老师听到“余粮”这个名字时,第一感觉太俗气太物质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叫这种老气横秋的名字,就大笔一挥,把“粮”字中的“米”去掉了,改成了“余良”,寓意“优良、美好”,以后做一个良知良能的人。
从此以后,余粮就正式更名为“余良”。
余良回家后,把黄老师给自己改名字的事儿,告诉了母亲张桂花。
出于对老师的敬畏,母亲张桂花自然也没有什么意见。
在她的心目中,名字就是一个符号,叫啥不是叫,只要不是很难听就行,而且这回名字虽然改了,但读音却没有变,还是原来的那个读音,改了就改了吧。
如果陈三爷还活着的话,她可能还有些顾虑,毕竟“余粮”这个名字是陈三爷起的,现在黄老师把孩子名字改了,你不向人家解释解释,肯定感觉不大合适。
但陈三爷前年就去世了,这下反倒省事儿了,或许这孩子命中注定就应该叫这个名字吧。